【编者按】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学校第四次党代会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中心工作,确定了“13568”总体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凝聚了奋进新征程的信心和力量。随着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学校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导向,贯彻落实OBE理念,实施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完善“一院一策”“一部门一责任状”等工作体制,形成了一批办学成果。面对新使命新要求,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学校在官方网站主页开辟“花江论道”专栏,邀请各学院、各部门负责人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学校高质量发展,畅谈工作理念、经验做法和改革谋划,共同交流经验、碰撞思想,以期在建设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服务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新征程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欢迎各单位、各部门踊跃投稿,稿件要求主题明确、条目清晰,以1000字以下为宜,内容发送至邮箱:dwxcb@guet.edu.cn,联系人:胡佳媛,电话:13737740735。
第四期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工作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指出,我们将牢牢把握“一个根本”:即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八桂大地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打造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优化改进,全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聚焦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和现实需要,瞄准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的“靶点”,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北海校区校长陈名松、光电工程学院院长韩家广、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陈洪波、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王涛以及外国语学院院长黄宇元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外国语学院院长黄宇元: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国家对高等外语教育提出了系列工作要求。外国语学院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工作,致力于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高素质应用型外语人才;深化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赋能国际化人才培养。学院从五个方面着力,构建“五个融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即语言技能与文化素养的融合、语言知识与语言应用的融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融合,以及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的融合。
推进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按照“每一门课程都要成为育人载体”的要求,教师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各环节、全过程。成立十大网赌博正规信誉网址外国语学院-外研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经过近五年的建设,取得了包括“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等成绩,为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优化外语课程设置。以“夯实基础、强化核心、促进交叉、尊重个性”为重点,全面优化课程体系。推动“外语+方向”课程改革,开设《跨境电商英语》《商务英语》等特色课程。构建与行业发展高度契合的实践课程,如《跨境电子商务写作》、《国际贸易谈判》等,同时引进企业课程。探索“专业+外语”课程改革,构建面向不同学科专业的公共外语课程体系,切实落实本科生外语水平提升计划。
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搭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实践平台。通过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外语文化月品牌活动等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深化校企合作,通过“校内实训+企业实习”,校企协同培养应用能力强的外语人才。推进国内与国外培养深度融合,与境外教学机构、企业单位联合培养国际化人才。依托“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面向全校卓越拔尖人才,开展“国际治理”微专业/辅修专业人才培养。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外语人才被赋予了融通中外、帮助世界读懂中国的历史使命。通过课堂内外教育教学的融通,提升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的能力,既要传播世界信息,也要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理解世界和传播中国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培养坚定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同时把优秀的文化知识、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多元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保持对民族文化的信心,坚守文化立场和增强民族凝聚力。
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中心工作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应用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学院坚持守正创新,为推动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努力培养爱中国、懂世界的外语人才,有力推动懂外语、精专业的各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陈洪波:我校第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指出,学校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对标学校中心任务,学院将立足医学电子和环境监测技术,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相结合为途径,以服务人类健康为宗旨”的办学理念,突出电子信息特色,为智慧医疗与智慧环保行业培养一流的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服务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两大战略。
聚焦行业需求,凝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在生物医学仪器、医学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管理、检验技术及仪器等工程领域的相关部门从事科学研究、应用开发、产品设计、维护使用、管理贸易等工作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环境工程专业主要培养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施工指导、环保设施运营、环境监测、环境监测设备维护与智能自动控制、技术研发等工作的创新应用型环保专业人才。
立足电子信息,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围绕医学电子仪器的核心技术,有效形成了医学电子仪器基础类课程、仪器技术类课程、仪器功能扩展类课程以及综合实践类课程等课程模块,构建了具有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在新一轮培养方案的修订中,环境工程专业大幅增加了电子信息类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如智慧环保、环境电子课程设计等,大力推进了环境工程专业向智慧环保方向有效转型。
践行OBE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将“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学院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已经顺利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依托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生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主阵地。首先,学院与企业共建了生物电子创新基地。该基地坚秉持“兴趣导向,学生中心”的理念,坚持专业特色,切实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架起从专业知识到能力素养的桥梁。其次,依托学院重大科研项目,积极吸纳本科生参加到项目的研究中去,近年来,学生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的比例都超过了50%。特别是,有大量学生参与到无创血糖、新型冠状病毒现场快速检测试纸等重大项目的研究中,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做实了专业特色。
加强校企合作,突出人才培养的行业特色。为了进一步聚焦人才培养目标,学院非常重视与行业内的企业的合作。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借助珠三角的医学电子仪器的优势产业发展,与深圳理邦,深圳新产业、广东普门、中元汇吉等医学电子仪器相关的上市公司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和合作机制,并为企业输送了优秀人才。环境工程专业借助江苏宜兴的智慧环保优势产业,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曾派出1名老师在宜兴挂职两年,多次派出学生前往宜兴实习。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
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王涛:随着国家交通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土建的深度融合,现代交通土建行业呈现出“科技水平高、工程集成度高、系统融合高”的特征及趋势。针对行业、区域人才多样化需求,学院坚持“交通土建+电子信息”的优势培养特色,以能力产出为导向,创建了与行业需求相适应的“厚基础”和“强特色”相结合的两段培养新模式,构建了支撑新工科人才培养新体系,形成了完善的校内外协同人才培养“团队-资源-平台”全链条协同育人新育人生态,适应当代科技创新和行业优化升级的新时代交通土建类人才需求。
产出导向、交叉融合,建立交通土木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对标行业“三高”特征,协同融入学校“电子信息”新工科内涵学科群,通过一中心、三平台实践平台,并以扎实的科教融合基础和丰富教学资源为支撑,融合数据科学、计算科学和智能科学等新工科内涵,厚基础和强特色两段培养,突出学生自主选择机制,创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分类人才培养体系,适应行业人才多样需求。
多维推进、内涵提升,构建交通土木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以“三类”人才能力需求为导向,突出知识传授向创新能力、工程能力、系统管理能力提升转变。科技创新能力:创建“科研导师、教研一体”培养模式,合理安排研究生课程层次课程及知识内容;工程技术能力:构建“项目为链、产教融合”的“工程师”课程体系,依托广西智慧交通产业学院,创建学科、教研、产学“三方联动、实战赋能”的培养模式(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工管复合能力:设计了“专业+”复合型专业模块,构建了“跨专业导师、多维复合”的培养模式。
创新机制、三方联动,建设新工科协同育人生态链。汇聚学校、行业、企业的教育资源,建设学科交叉融合、跨专业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新工科教学团队(双师型教师)。不断将学科前沿成果、数百项工程项目固化为教学资源,打造专业基础、学科交叉、虚拟仿真、创新实践四类“金课”体系。创建“广西现代交通系统技术交流服务中心”协同“广西智慧交通产业学院”、“广西重点实验室”、“四创中心”,结合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一批高水平合作企业优质资源,硬化为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校企合作创新平台、工程实践创新平台,政产学联合,建设支撑分类培养的实践创新平台。
健全组织,明确标准,构建“评估-反馈-改进”教学质量监控及持续改进机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从教学质量监控及保障体系、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体系、毕业要求达成及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落实。专业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由校外、校内两个方面、多级闭环反馈结构组成。制定了课程达成和毕业要求达成两个闭循环评价,利用本科教学全过程跟踪系统构建学生、教师、教学督导评价反馈平台,以学年为周期开展课程达成评价和全过程学习状况跟踪与评价。
光电工程学院院长韩家广:大学的首要任务是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培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专业知识和实践创新,这就要求各个学院把人才培养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和根本来抓。什么是高质量人才培养?这想必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粗浅的理解,大致可能包含如下六个方面: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力的培养,自我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养成,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塑造。通过这些内涵的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将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无惧产业的变革,为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些也是学院、学校在高质量人才培养上所追求的目标。
2021年,学校成立了光电工程学院。新学院虽然在学科、科研、研究生培养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在人才培养上特别是本科生人才培养方面,因为专业分流等阶段性问题带来的阵痛,面临大批学生续读、21级前“大二塌陷”等急迫问题。这些问题对新学院的“起跑”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从被动和困境中走出来,成为摆在新学院建设面前的首要难题。学院全体老师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这些改革和尝试多半还在进行中,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一些经验和做法需要总结,供同仁们批评,也供学院自省和自勉。
为解决人才培养的困境,学院制定了八字方针:“保底、脱困、创新、突破”。“保底”就是要守住学生毕业和就业的底线,这是生命线。“脱困”就是要通过一段时间和一系列措施努力扭转学风、将续读学生人数降到合理水平,通过供给侧改革,探索解决“大二塌陷”问题。“创新”就是要通过课程设置优化、项目式课程供给等一系列做法,提升课堂质量,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突破”就是要通过系列改革和教师教学基本能力建设,达到人才培养在若干点上实现质的突破,完成涅槃。
学院向全院老师和学生灌输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贯穿始终、相互协调的教育教学理念。
全员导师制:自2021级开始,每3-4名本科生配备一名专任教师担任学业导师,实施全员导师制,开展学业指导、学术引导,制定并实施了《十大网赌博正规信誉网址光电工程学院学业导师管理细则(试行)》。学院全体专任教师已经成为学业导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精细化、个性化的学业指导和深造辅导。
思政育人:建立教工党员一对一困难学生帮扶机制。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开展“光电下午茶”主题活动,开展学生的团体辅导和心理帮扶,将困难学生始终记在心上,将思想工作延展到社区。
建立“榜样光电”荣誉体系:构建“光电熠星”学生、教师奖励机制,与多家光电企业签订奖学(教)金协议,年均奖学(教)金额度近30万元。
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成立“致新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方法,制定并落实《十大网赌博正规信誉网址光电工程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细则(试行)》,在2022级遴选30人进入“致新班”并推动能进能出。经过22级大一数理基础强化实践,更多有志于深造的学生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表现优良。
改革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开展课程模块化、师资队伍团队化改革(建设CP教学团队)。制定并实施了《十大网赌博正规信誉网址光电工程学院CP课程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深化教学团队内涵建设。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六大课程模块:通识课程模块、数理课程模块、电类课程模块、计算机课程模块、光电类课程模块和实践类课程模块,设立相应的课程模块负责人,每个教学团队每年给予一定的资助开展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反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光电产教创新联盟,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学院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引入产业真实问题,建设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本着“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部署,重点打造“光电工程学院产教创新联盟”,已有近10个广西区内外优秀光电企业加入学院产教创新联盟,新建生产实习基地3个。
项目式课程的启动:学院积极推进项目式课程的启动,通过在一定范围内尝试以项目为牵引,推动学生围绕问题,开展基础知识的学习,综合知识与能力的应用,旨在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等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学院除了在本科教育教学上的一些大胆尝试和探索外,目前也正在积极推动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改革,通过设立研究生创新项目、研究生共享实验平台、本硕博一体化教育等,学院希望不断提升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水平。相信在学校的领导和支持下,光电学院师生一定能够走出人才培养的短期困境,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新模式。
校长助理、北海校区校长陈名松:北海校区作为桂电服务北部湾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深化与北海市合作为抓手,推进校区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社会深度融合,促进精准化就业,真正发挥“政产学研用”组合效应,为北海市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桂电贡献,校区已成为北海市招商引资的靓丽名片。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理念,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全面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四新”建设为纲领,把牢“四新”价值导向,夯实“四新”专业基础,推动“四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以“新工科”建设为重点,分类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持续推进OBE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理念为指引,以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制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推进教学质量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加强与政府、行业和企业的联系沟通,大力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搭建,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工作,与企业、当地政府等共建现代产业学院,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线上、线下教学课程设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实验室及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师资培训等项目,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师生实践素养,不断提升校区教育教学质量。
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支撑,全面聚焦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着力构建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为核心,以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岗位创业和自主创业为导向的多维协同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立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和制度体系,将“双创”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有效衔接教学,健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拓宽“双创”实践平台,坚持赛创融合、强化以赛促创,推动成果转化,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
以教学质量为人才培养根本,深化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设。健全校区党委和行政对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工作的统一领导,构建校区、教务、学院、督导等多个层次的组织架构,通过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评估制度的实施,对人才培养目标及体系、教学资源条件、教学过程、人才培养效果等进行全方位监控,并通过教学质量信息公开,监控工作奖惩等措施进行持续改进,建立“监控—反馈—改进—再监控”的闭合循环机制,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以国际化办学为人才培养特色,把握中国与东盟国家全面合作的历史性机遇,推进与东盟国家教育合作与交流,通过建立东盟应用技术学院等手段,与东盟相关高校和国际组织深入开展高水平国际教学与科研合作,努力建设RCEP成员国教育教学和科研合作网络,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助力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构建多渠道人才引培新机制,出台人才引进激励政策,面向全国引进、招聘优秀人才充实师资队伍。结合国家、自治区、地市等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工程,构建引进领军人才和培养青年人才相结合、全职引进和柔性引智相补充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拓展海内外引智渠道,进一步加大各类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力度。完善校区专职科研人员、工程实验人员、高级专家、专职辅导员、课程教师、长期外教等各类人才的聘用制度。
校区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第四届党代会精神,扎根八桂大地、立足区域特色、紧贴自身实际,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在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过程中探索出高质量人才发展特色新路。